江西农业大学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实现新跨越

发布者:mks发布时间:2017-11-16浏览次数:635

江西农业大学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实现新跨越

近年来,江西农业大学牢固把握发展机遇,不断加强内涵发展,着力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先后成为农业部与省政府共建高校、国家林业局与省政府共建高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主要办学指标实现重大跨越,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豪迈征程中谱写了新的发展篇章。

紧扣“四环链节”,立足人才强校之本

    高水平大学需要高层次人才。近年来,江西农业大学牢牢把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紧扣“识才、引才、育才、待才”四个环节,全链条推进人才工作,做大师资总量,做强人才质量。

    把引进拔尖人才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规定》,对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优秀人才实行分类引进、重点突破。各学科点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库,主动出击,精准识才,对顶尖人才实行“一人一议”“特事特办”,在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如入选“两院院士”和“万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实行年薪不低于100万元,提供1000-2000万元科研启动金,一次性提供100万元安家费和人才住房,同时柔性引进急需人才。“十二五”期间引进和培养博士占博士总数的55.35%,其中引进博士人数是“十一五”期间的两倍以上。

    培养和激励是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的关键。学校制定了“首席教授”、“未来之星”、“梅岭学者”、“青年拔尖人才”等人才选拔、培养、深造实施办法,为他们发展创造条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识、引、育、待”全链条推动,激发了人才的创造活力,当前教职工高级职称人员占比超37%,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55.38%。其中有中科院院士、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人才30余人。有国家级及省部级创新团队、教学团队近20个。一批集体、个人获“全国青年文明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重要荣誉。

实施“四项工程”,筑牢学科发展之基

    江西农业大学始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制定发展规划,实施“四项工程”:优势学科提升工程、特色学科振兴工程、基础学科培育工程、人文学科繁荣工程,学科结构更加优化,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教、哲、艺等10大门类,基本形成以农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格局,为建设成为“华东区域有重要影响,综合实力居省内前列,特色学科创国内一流的区域性一流农业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加强优势和特色学科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使重点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2007年启动研究型学科建设工程以来,出台了重点培育学科、一级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重点投入、重点建设,引导人财物高效聚集,扶优扶特扶新,打造学科高峰。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高水平学科。有5个国家一类、二类特色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4年招收江西省第一个外籍博士后。2017年硕士学位授权点在省级抽评中全部合格。

    依托学科建设,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建有1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实验室、4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高校高水平实验室;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批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团队成为业界翘楚,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尊重与认可。

坚持“四个导向”,探索科技创新之源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需求、问题、质量和协同为导向,聚焦经济社会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和最新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开展科技攻坚,促进成果转化,涌现出一大批“高精尖”和“接地气”的科研成果。“十二五”以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300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超过5亿元。

    把产业发展难题作为科学研究课题,突破了一批创新性强、适用性高的科技成果。中科院院士黄路生教授主持的“仔猪断奶前腹泻抗病基因育种技术的创建及应用”课题,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首次在国际上发明了高精准度的断奶前仔猪腹泻抗病育种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全国主要商业猪种的饲养,为保障国家肉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贺浩华教授主持的“江西双季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课题,荣获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品种和技术累计推广7178.7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97.76亿元,确立了江西在全国双季超级稻的领先地位。赵小敏教授主持的“江西省水稻施肥决策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曾志将教授主持的“蜜蜂仿生免移虫产浆和育王新技术”等4项成果荣获2016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

    国家科技奖励政策改革以来,学校在江西高校中率先实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零的突破。建成江西省首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第一家独立依托本土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个省级“2011协同中心”、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培育了江西省首个以及全省总量二分之一以上的水稻超级稻品种。在Nature genetics等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了一批原创性学术成果。成功实施生猪、畜禽、水稻、林木、蔬菜、水果等30 多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及一大批现代农业技术的产业化,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强化“四大支撑”,勇担兴农为民之责

    在112年的办学实践中,江西农业大学始终坚守报国兴农的伟大志向,坚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办学道路,服务社会、反哺社会,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创新和服务支撑。

    建校以来,学校累计培养各类毕业生30余万人,既有“两院院士”等学术大师,也有共和国部长、省委书记等治国栋梁,既有上市公司总裁等商业精英,也有“南丁格尔奖得主”等社会楷模。目前全省100个县市区中有30余名县(市)委书记、县(市)长为江西农业大学毕业生,还有更多学子扎根在全省1500多个乡镇,立足基层服务“三农”,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2012年以来承担了江西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任务,形成了“学得好、留得住、用得上、带得动”的鲜明特色,基本实现了全省一万多个行政村每村至少有一名农民大学生。

    坚持创新支撑和智力支撑并举、技术推动与资政服务并重。组建了一批协同创新中心,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省80%以上县市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联合攻关、集成示范,先后推广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及现代农业技术。学校积极策应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定点帮扶贫困村等方式,助力产业扶贫、精准脱贫。2016年先后选派323名特派员赴全省开展科技服务,通过与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合作、推广科技项目、解决关键技术以及推动温氏集团在江西贫困地区实施产业扶贫计划,增强“三农”造血功能。以新型智库为依托,一批高质量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被上级部门采纳,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重要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