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千年农耕文明,深化思政育人实效,7月7日,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马’当先”理论实践队在院长魏毅等老师的带领下,赴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中国贡米之乡——江西省万年县裴梅镇开展2025年农耕文化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旨在让师生们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真切感悟“端稳中国饭碗”的时代价值。

(图为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马’当先”理论实践队出征前合照 龚盛兰供图)
活动首日,裴梅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气氛热烈,一场充满期待的交流座谈会在此召开。裴梅镇副镇长曹建金与团队师生聚集一堂,双方围绕当地发展需求、农耕文化传承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裴梅镇副镇长曹建金首先致辞,对实践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满怀热情地向队员们介绍道:“江西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万年稻作文化、千年瓷器文化、百年红色文化。其中,万年稻作文化作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意义非凡。”他希望实践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理论宣讲、主题调研等多种形式,深入基层一线,进一步挖掘裴梅镇的特色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裴梅镇副镇长曹建金等与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进行座谈交流 龚盛兰供图)
研学首站,师生们来到万年县博物馆,在老馆长王炳万的热情引领与细致讲解下,大家仿佛穿越时光隧道。一件件承载着稻作文化起源历史记忆的文物,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万年这片土地上古老农耕文明的发展脉络。从仙人洞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片、磨制石器,到商周至明清的精美陶瓷器,世界最早原始陶罐、宋代瓷枕等文物,生动展现万年悠久的历史脉络与制陶工艺传承,让大家直观触摸到远古文明印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魏毅老师以馆内陈列的历史文物为鲜活教材,讲述着万年稻作文化起源的生动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万年稻作文化起源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号召大家肩负起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的使命担当。

(图为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在万年县博物馆聆听老馆长王炳万讲解稻作文化 龚盛兰供图)
随后,师生们来到仙人洞遗址。这里出土的万年前稻作遗存,实证了万年作为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的重要地位。在这里,院长魏毅和刘白杨博士化身“田间讲师”,开展了别开生面的现场教学。站在仙人洞遗址前,魏毅老师生动讲述了从野生稻驯化到人工栽培的漫长历程,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世界稻作起源在中国,中国稻作起源在万年,理解了农业文明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远影响。魏毅鼓励同学们以专业所学为笔,以田野实践为纸,将万年稻作文化的精髓融入科研与学习,从古老农耕文明中汲取营养,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自信,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刘白杨博士为同学们讲解了仙人洞遗址在农业考古领域的重要价值,以及其对研究人类农业发展进程的深远意义。同学们徜徉在仙人洞遗址中,触摸着历史的痕迹,亲身感受着仙人洞先民们的智慧与勤劳,对农耕文化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图为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魏毅在万年县仙人洞遗址为学生开展现场教学 龚盛兰供图)
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团队师生对农耕文化的认识,更锤炼了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社会、分析问题、服务乡村的能力。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将此次大思政实践的感悟转化为学习研究的动力,厚植知农爱农情怀,练就强农兴农本领,为讲好农耕文化的中国故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石娇娇、廖小慧、卢佳;终审:魏毅)